一、脉管炎概述 脉管炎全称“血栓闭塞性脉管炎”(TAO),过去其发病率仅次于下肢静脉曲张,占周围血管病的第二位,是发生于血管的变态反应性炎症,导致中小动脉节段性狭窄、闭塞,肢端失去营养、出现溃疡、坏死,是一种较顽固的血管疾病,并不是血管壁本身的一种炎症表现,与细菌感染没有关系。脉管炎常常容易反复发作,严重影响病人的生存质量。据估计我国现有TAO病人约 25 ~ 30 万人。绝大多数为男性吸烟者,女性少见,常发生于青壮年。
二、脉管炎的临床表现 因脉管炎发病隐匿,进展缓慢,呈周期性发作,一般经过2至3年才能被发现。具体表现为: 1、 疼痛:早期病人在一定的速度下行走一定的路程感到小腿或脚掌酸困、疼痛,被迫休息或慢走才能缓解。后期出现持续疼痛,尤其以夜间为重,形成静息痛,常使病人抱膝而坐。 2、 发凉和感觉异常:患肢发凉、怕冷,对寒冷十分敏感,尤其以指(趾)端最为明显。因神经末稍受缺血的影响,患肢可出现疼痛感、针刺感、麻木感、烧灼感等异常感觉。 3、 皮肤色泽改变:因动脉缺血使皮色异常苍白,由于浅静脉张力减低,皮肤在苍白的基础上也会出现潮红或青紫,肢体下垂时更为明显。 4、 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:随着病情的不断发展,足背及胫后动脉搏动消失或减弱,同时皮肤干燥、皲裂,汗液停止,无汗毛,指(趾)甲增厚、变形,形成甲沟炎等营养障碍。 5、 坏疽和溃疡:脉管炎的后期如果治疗不及时,加之误治、外伤、热敷等,很容易形成溃疡和干性坏死。 6、 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(红结节):约50%的病人在发病前和发病的过程中,小腿或足部浅静脉反复出现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,表现为红索条结节状,伴有轻度疼痛,急性发作2-3周后,症状消退,消退后留有色素沉着,一处自愈,另处又起。
三、脉管炎的病理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,好发于下肢,临床下肢多于上肢,在早期多侵犯中、小动脉。病情进展从末端逐渐可累及腘、股、髂动脉和肱动脉,但侵入腹主动脉和内脏血管等大血管者临床少见。 病理变化主要是非化脓性全层血管炎症,急性期为节段性的急性动脉和静脉及其周围炎,并多数累及伴随神经。在血管的全层有广泛的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增生,并有淋巴细胞、中性多核粒细胞和巨细胞的浸润,血管内膜增生和血栓形成。慢性期血管内血栓机化,内有新生的细小血管再生,含有大量的成纤维细胞,并与增生的血管内膜融合粘连,动脉内弹力层显著增厚,动脉各层有广泛的成纤维细胞增生,在动、静脉的周围显著的纤维化,呈现炎症的粘连,这种变化呈节段性。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还呈周期性发作和缓解,所以急慢性病变交织在一起,每当血管闭塞时,同时都有侧支循环形成,但若代偿不足或因炎性病变刺激,使侧支血管痉挛,即可引起肢体循环障碍,患病肢体就可出现缺血和坏死性病变,临床中表现为患肢发凉、麻木、疼痛、间歇性跛行,甚至缺血坏疽。
|